一场新型冠状病毒,悄悄潜伏于一座城池。然后,跟随节庆脚步,以风的速度,冰的冷酷,蝎的心肠,攻城略地,泛滥,蔓延。就连远离灾区一千多公里的平遥县,也成了三晋腹地晋中市的重灾区……
作家方方说,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我校远离武汉,却毗邻平遥。为不让这座山,落在每位师生员工头上。校党委,一月二十六日,就以书信形式,致全体师生员工和学生家长,要求大家科学防护,理性认识疫情,不传谣,不信谣,宅在家中,多陪家人,多读书学习……
病毒专家张文宏,也告诫众人“现在不是医生一个人在战斗,那肯定完蛋。从现在开始,每个人都是战士,你呆在家里,你也是战士。”
同为女性,我们不是李兰娟院士,不是专家陈薇,做不了抵抗急流的栋梁。我们不是白衣天使,不能逆风一线,做不了遮风挡雨的大树。我们这些上不了前线的女人,只能安安静静宅在后方,少占社会资源,不给社会添乱。就做匍匐泥土的苔藓,安心蜗居,宅家抗疫。
你看,我校呆家抗疫的巾帼们,工作时兢兢业业。宅在家,依然于时间温柔相持。读书,写字,画画,亲子,厨艺,授课……一帧帧画面,装订成册,温柔似水,朴实温暖。
你瞧,画册封面那么耀眼。端庄的刘晋爱,大方的宋海滨,美丽的张瑞红老师,用专业知识,承担线上心理辅导,用温柔之语,减轻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压力,纾解过度关注疫情信息,而引发“共情”代入的焦虑,悲伤 ,愤怒……
翻看画册扉页,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。国有难,召必回的勇士身后,一定还站着一个善良、勇敢、温柔的另一半。
正如美国露易丝·博根说,“女人的内心没有荒野,相反,她们富有远见,她们有结实而温热的心房,敢于啃布满尘土的面包”。
宣传部孙颖杰,八0后,独生女,民警的妻,六岁女孩的妈。二月十日清晨,新年第一次开车出门,就是送丈夫去参加平遥防控战争。她不舍,她担心。但她说,身穿警服,就要扛起这份责任。
责任,不只是一个词,一旦承担,或许,就是生命。我们向疫情中的逆行者致敬,也向坦然抗疫,温柔可爱的她致敬。
册页上,一朵蒲公英,花小身姿低,却温柔地将爱语诠释。
她就是低调做人的杜改仙老师,任晋中义工协会理事。疫情暴发之初,率先在协会发出为武汉捐款倡议。奉献,友爱,是她一贯遵守的准则。雨中送伞,雪中送炭,她一次也不少。
她爱学习,阅读,让她收获无穷利息。疫情假期,微信上每天有她分享:唐诗清丽,宋词婉约……古诗词意境,美得让人动心,成为宅家的一股清流。受她影响,很多人纷纷入群学习。
牡丹,开屏即见。粉色雅致,红色富贵,在画册里温柔致美。翟志华老师,古意中走来的女子,一身民族装,一手中国画。牡丹,常常在她笔端生花。一叶一茎,一花一瓣,像诗,如歌。
看她的画,让你忘掉疫情困扰。隔屏凝视,嗅到花香拂面。互联网,现代生活的巨无霸,描绘休假不休学,线上教学,线下作业的宏大美图。
这幅图里,既有外语系风华正茂的韩培丽,杨玉珍老师流利的领读,也有文史系青春活力的张红艳,王娟,师星三等饱含深情的讲授……
更有年过半百杨兆秀,冯丽珍,田海等等各系教师忙碌的身影。于她们而言,开启教室外的教学空间,可以说是一场学习,一次考试。
选材,构思,布局,找视角,调焦距……备课,直播,检查学生成绩……老师和学生,互相滋养,互相成长,释放穿越时空的温柔魅力。
再看,这一张画,清朗,饱满,袅娜烟火气息。
这是将做饭,写文,巧妙交融的武俊莉老师。简单食材,被她妙手加工,一餐一饭,即充满喜悦。就像普通衣料,镶嵌上精致花边,便有了无穷无尽意味。
看她图,读她文,除带给人味觉的甜美外,更传递一种温柔向上的力量。一个家温暖饱足,和睦快乐,才是生命最好的成色。
满天星斗,熠熠生辉,一庭月色,和和美美,万家灯火处,又一幅温馨图画徐徐铺开。
但闻,柳英在给女儿讲故事,杨文文在给小儿读绘本……
但见,尹丽萍帮助儿子做手工,刘莎陪伴女儿弹钢琴……
疫情掩门,年轻教师,年轻妈妈们,收敛锋芒,蓄养静气,与孩陪伴,灯火可亲。
假期还在延续,抗疫决不放松,画页上一群温柔之力,愈发清晰。
春风化雨,树泛绿了,叶努尖了。一切都是生长的样子。
可不,杨柳,赵丽君,黄瑞萍,剌其琴,吴会敏等等二十多位女老师,每天如报时的钟,上午九点一过,就能听到手机里,泉水叮咚般,上报健康信息。
健康打卡,统计上报,全校汇总,一环扣一环,形成闭环。全校师生,一人一个家,一家一个点,她们把数据串在一起,制成一张网,垒成一堵墙,为领导研判复学提供参考。
是她们,在人与人,人与校之间,架起一座美丽的彩虹桥。
……
就是这样一群女性,宅家防疫。她们用温柔之力,送给人清新,安静,执着的生之诗意,以及源源不断的温暖,光明还有希望。